【财经分析】信用债表现可圈可点 拉久期策略获机构青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财经上海7月22日电 当2.3%以下票息成为主流,现阶段各机构的收益增厚策略正向超长端信用债“扎堆”。
分析人士指出,在今年历次调整行情中,超长期信用债并未展现出应有幅度。特别是4月底债市急跌,虽使得30年期国债发生剧烈回撤,可同期限信用债则相当稳定,愈发勾勒出“低回撤+高回报”的特征。
超长期信用债“主流化”
可以看到,自今年3月开始,7年期以上超长期信用债迎来“井喷式”发行。根据券商测算,虽然7月截至目前仅有三个交易周,可超长期信用债的累计发行规模达到了1197亿元,占信用债的总供给比例接近17%,创出新高。与此同时,以5年及以上信用债发行作为测算样本,目前信用债供给半数集中在该期限内。其中,产业主体成为了超长期信用债的发行主力——超长期城投债占比均值维持在20%附近。
记者注意到,在一级供给增多的同时,需求端同样向着超长期信用债倾斜。7月以来,较之于7年至10年期大行二级资本债、20年至30年期国债成交笔数的持续回落,7年期以上产业债及城投债的交易活跃度反而在不断提升,配置力度可见一斑。
“尽管超长期信用债的定价规律不甚稳定,但却并不妨碍其斩获投资者青睐。”国投研究中心固收分析师李豫泽指出,“事实上,在今年债市历次调整的过程中,超长期信用债的表现相当稳定,勾勒出‘低回撤+高回报’的特征。另一方面,市场的‘学习效应’也给超长期信用债的配置提供了‘辅助’,目前超长期信用债在信用风格模拟组合中的收益贡献均在30%以上,最大值可达49%。”
在业内人士看来,短期内“赚钱效应”与“学习效应”叠加,将持续驱动超长期信用债配置逻辑的演绎。
机构偏多情绪占上风
毫无疑问,现阶段信用债的整体表现优于利率债。截至7月18日,AAA、AA+、AA等级短融、中票收益率分别下行了9BPs至15BPs、11BPs至17BPs、12BPs至19BPs,信用利差分别收窄了2BPs至4BPs、4BPs至6BPs、5BPs至8BPs。
那么,在信用利差压缩至低位后,市场会否出现调整?信用利差还能否进一步收窄?
针对“如何看待未来三个月3年至5年期信用利差走势”的问题,进行的最新债市调查显示,有39%的受访者选择了“各评级利差均压缩”,占据首位;有27%的投资人判断“基本维持现状”;24%的受访者选择了“高等级利差压缩或不变,低等级利差扩大”;剩余各有5%的受访者选择了“各评级利差均扩大”和“高等级利差扩大,低等级利差收窄或不变”。
通过上述调查,记者发现目前市场对信用债的整体表现仍保持乐观情绪,在信用利差压缩至低位后,判断利差将继续压缩和基本维持现状的投资者占比最高,而担忧利差走扩风险的投资者占比较低。
就边际变化来看,投资者对信用债等级间的表现预期有所分化——对高等级各券利差上行的风险担忧有所下降,对低等级各券利差调整的风险担忧出现了一定抬升。
再就择券板块来看,较之于前期一直备受关注的城投债品种,目前高等级资本债后来居上,成为了各机构择券布局的新宠。
根据中金公司调查,选择“目前收益率已具配置价值,可以直接配置中长期资本债”的受访者比例由此前的12%抬升至37%;选择“目前收益率具有配置价值,未来考虑到估值风险,选择中短久期买入配置”的比例为29%。
记者发现,与上期调查相比,目前投资者对高等级银行资本债的看法更加积极,考虑直接配置中长期资本债的占比由上期的一成左右抬升至四成左右,而担忧估值风险,更青睐中短久期各券的投资者占比从上期调查的四成左右下降至三成左右。
“当前信用债表现依然优于利率债已成为市场共识。”一位券商固收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鉴于非金融类信用债的挖掘难度有所抬升,且性价比下降,因此,眼下拉长信用风险相对可控的金融类信用债久期是提升绝对收益率的重要方向。”
择券布局应有的放矢
回到信用债的布局层面,“除了中长久期金融类信用债,长久期(5年期以上)非金融信用债同样值得关注。”一位机构投资人告诉记者。
中金公司进行的调查亦显示,选择“供给持续增加,绝对收益率尚可,在择券基础上配置5年至10年期产品”的受访者占比由上期调查的25%升至49%,占据绝对主流;另有17%的受访者表示“考虑到流动性改善,并且有望享受中长期利率下行带来的资本利得,后续将加大投资作为博收益的交易型品种,择券基础上配置10年期以上产品”。
“不过,考虑到超长期信用债的流动性仍有瑕疵,则对于负债端不稳定的账户而言,于交易策略的选择上,仍应保持审慎——可通过交易新券,赚取资本利得。”李豫泽称,“此外,我们还建议各机构关注非重点省份5年期AA(2)级城投债,考虑到城投债供给的稀缺性,则底仓思维仍是主线。金融债方面,4年至5年期国股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定价与10年期国债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左侧机会更值得关注。证券次级债方面,这是前期收益滞后下行的券种,对于3年至5年期2.3%附近的优质个券可关注配置机会。”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