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债市上演极致快牛行情 “热行情”背后需“冷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财经上海12月18日电(记者杨溢仁)在管理层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开降准、降息想象空间的背景下,近期“快牛”行情再度上演。
尤其就信用债市场来看,各期限利差普遍收窄,且呈现出明显的信用轮动特征——中低评级、中长久期品种表现更佳。
业内人士认为,在票息整体偏低、推动力一致性更强的大环境中,后续信用债投资的难度不仅在于规避信用风险,同样也在于波段、品类操作的精细化。
多维度利好支撑“债牛”
不可否认,今年信用债市场整体表现优异。
“自2024年初以来,资金利率趋于平稳宽松,年末政治局会议又将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央行的宽松空间在此过程中持续打开),显然,受资金面及基本面改善幅度不强的支撑,年内大部分时间的债市均处于‘资产荒’环境中,而这持续利好信用债表现。”固定收益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左大勇称。
“我们认为,近期信用债走牛或主要归结于以下因素的驱动。”固收首席分析师李清荷则表示,“首先,是化债资金落地,隐债置换开启,机构原先持有的城投债、贷款、非标等资产被置换后,资产配置需求进一步增强。在供求不平衡的背景下,‘资产荒格局’得以再一次被深化。其次,央行合计投放万亿元流动性,有效对冲了政府债大量发行的冲击,多数地方债发行情绪良好,供给端担忧得到有效缓解。再者,经历了2024年10月债市的回调后,机构配置需求普遍提升,叠加还需为次年配置提前准备,各机构11月再度大幅净买入现券9133亿元。最后,理财自建估值消息的释出,也在一定程度推升了以二永债为代表的信用债市场情绪,促使收益率进一步下行。”
目前持乐观态度的机构普遍判断,在年末“抢跑”行情延续的情况下,信用利差有望进一步打开下行的空间。
“个人认为,年末机构的配置诉求有望对近期信用债行情形成支撑,以8月上旬的利差低点为基准,中低评级和中长久期信用债性价比较高,后续利差或仍有一定下行空间。”一位机构交易员告诉记者。
仍需关注反转风险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亦发现,随着极致债牛行情的展开,后续“债市何时止盈”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重要议题。
眼下,利率水平已经走到历史性的超低位,距离跨年还有两周左右时间,债市行情将如何演绎?
“个人认为,极致宽松的预期下债市处于非稳态,收益率快速大幅下行后,市场还需关注反转风险。”一位券商固收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就目前而言,潜在的偏空因素可能包括总量宽松政策落地后,止盈盘可能会随之显现;年末资金价格分层带来的波动风险;央行管理长债风险的操作会否落地;超涨后的债市回调风险,等等。”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收盘,间信用债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具体来看,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曲线(AAA)3M期限上行1BP至1.73%,3年期收益率上行2BP至1.85%,5年期收益率上行2BP至1.95%。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曲线(A)1年期稳定在7.47%。
“我们认为,尽管短期债市缺乏明显导致反转的利空因素,但在收益率快速下行后,大规模加仓的性价比已不高。”华创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表示,“尤其针对前期已经加仓的账户,我们更建议多看少动,顺势而为。”
布局建议量力而行
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表示,即便大多数交易盘久期已拉升至极致,但鉴于各机构身处在年末争夺相对排名的关键阶段,因此提前下车的概率有限,目前还处于等待止盈信号的阶段。
前述交易员并称,“现阶段机构做多情绪已演绎到极致,久期基本处于各自的历史高位,已经提前定价了降息预期。鉴于短期止盈动力偏弱,因此若没有外部强冲击出现,那么平稳跨年为大概率事件。”
大部分机构建议,对于尚有增量资金的账户,当前仍可遵循“钱多”下利差挖掘的逻辑,寻找收益率曲线的凸点进行配置。
左大勇指出,考虑到接下来财政政策或有更多进展,则聚焦信用债布局,建议关注板块表现对政策影响的加速反应,即下一阶段可更多关注产业债的表现。
可以看到,2024年产业债发行规模增长、期限整体拉长。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后续长期限、超长期限产业债的投资标的和机会将进一步增大。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产业债的认购情况持续改善。尤其自今年6月份以来,市场认购倍数在0至1倍的产业债占比已从上半年的平均46%下降到25%至30%区间;1至1.5倍的认购占比从上半年的35%左右上升至40%至45%区间。不仅如此,高认购倍数的占比也有显著提升,2024年3月后,认购倍数在3倍及3倍以上的产业债占比从平均的6.19%提升至平均13.68%,并于7月达到了占比高点——15.88%。
当然,在乐观布局的同时,各机构仍需规避信用风险,精细化操作实为关键。
“聚焦非地产行业布局,我们建议尽量规避短债集中到期压力较大、行业基本面走差、公司治理不甚理想、实控人存在问题(涉及企业混改、司法纠纷、资产冻结、股权质押,等)的产业债。”中证鹏元常务副总裁秦斯朝表示,“另一方面,城投转型也可持续关注,对于短期内能够进入市场的转型城投企业不用过多担忧,至于存量市场,对于那些瑕疵企业,建议各机构做好更加深入的分析,审慎布局。”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