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探索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4年09月29日 | 小微 | 浏览量:49984

临沂市探索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路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亚迪 北京报道

获批全国首个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金改试验区”)以来,临沂市发扬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普惠金融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全面提升。截至8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632.4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37.9%;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4.58%,较年初下降0.33个百分点。

数字普惠助力金融服务降本增效。临沂坚持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聚焦农村金融服务信用信息碎片化、分散化、共享难的问题,搭建了全省首个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综合信息平台(简称“融沂通”平台),从信用“共建”、信用“评定”和信用“转化”三方面入手,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数据采集和信用评价标准。通过信用画像为涉农主体、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对接支持,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难题。截至8月末,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授信84亿元、总对接授信570亿元。

探索实施“政策性金融+基层党组织”合作新模式。按照“组织引领、金融助力、国企参与、四雁齐飞、群众受益”的总体原则,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策性金融为支撑、涉农国企为平台,临沂积极探索建立国企投资建项目、党组织引领产业规划、合作社运营管理、农户具体操作生产的“金融+国企+党组织+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聚合农村人力、资产、资源、资金等资源要素,形成稳定长效的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路径。该模式将金融服务与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和农户有效衔接,累计为费县沂蒙原乡冷链、兰陵牛蒡、沂水韭菜、蒙阴蜜桃等特色农产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2.2亿元。

创新“双社联合”新模式。在临沭县探索发展“双社联合”新模式,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流转进行统一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金正大金丰公社、供销合作社等农服组织的生产托管服务提升粮食产能,形成了村集体、农户、农服组织、金融机构“四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县共有“双社联合”组织67家,实现土地托管8000余亩。

引导当地银行业探索创新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围绕产业发展、红色文旅、返乡人才创业等重点领域,临沂当地银行机构创新推出信贷产品320余个,累计发放贷款1800余亿元,助力涉农主体融资兴业、致富增收。

同时,积极加快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临沂市“三地一股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融资试点全省领先,成立了全国首家农地经营权收储公司,组建了临沂市农村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初步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运营服务体系。推动大棚设施、牲畜活体、碳汇预期收益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贷款业务相继破题。

用好用足各项政策保障,加大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临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和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努力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格局。市级出台《财政金融融合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撬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信贷投放,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构建起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市财政先后安排4000万元奖励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拓宽乡村振兴直接融资渠道。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优化,不仅为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也强化了涉农资金来源保障,四年来累计为乡村振兴领域发放支农再贷款、涉农再贴现超200亿元,撬动试验区四年内涉农贷款年均增长13.4%,高于全省增速2.1个百分点。

同时,积极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临沂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新模式,创新全省首单民间林长森林碳汇价值保险、蜜蜂养殖降水指数保险、金银花气象指数保险、“生猪保险+期货”、“玉米保险+期货”等特色保险业务,试验区创建以来各类农业保险累计保额达387亿元,极大地缓解了农户负担,推动农业保险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保障。

此外,临沂金改试验区还在全省率先创推“涉农贷款+五大振兴”相结合的《乡村振兴统计指标体系》,部分指标纳入2024年人民银行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修订稿,推动涉农贷款投放更加精准。

下一步,临沂市将坚持“完善、扩面、增效”思路,以试验区建设延期两年为契机,持续深化改革,破除机制障碍,打造“一二三四五”临沂金改模式,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