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需动态完善 未来货币政策框架向三方面演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发表演讲,详细解释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立场及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
对于货币政策立场,潘功胜表示,短期内,手工补息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利于均衡信贷增长节奏,缓解资源配置扭曲,减少资金空转套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长远看,要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从信贷层面看,房地产和融资平台两大传统动能的贷款需求明显下降,而与新动能领域更为适配的是股权等直接融资,不完全依赖于信贷融资,这也是宏观经济指标较好、部分金融数据回落的重要原因。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潘功胜认为,一是要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可考虑以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三是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
在谈及如何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时,潘功胜表示,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法律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货币政策需要关注和调控一些中间变量。另有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前期政策效果还在显现,目前调降政策利率面临商业银行净息差和人民币汇率的内外部双重约束。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6月19日,1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7.1159元,延续近期下跌趋势,但总体保持稳定。6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收盘价为7.2562。
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
潘功胜表示,传统上,我们对金融总量指标比较关注,但也在不断优化调整。过去,货币政策曾对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货币信贷总量增长速度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及与此相关联的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反映。
从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看,潘功胜认为,也需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我国M1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随着金融服务便利化、金融市场和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告诉记者,将今年以来M1同比增速下滑的现象片面地解读为经济衰退或货币政策立场变化,显然是不合理的。一方面,随着银行卡、电子支付的普及,居民的活期存款以及部分货基产品已经可以绕过取现的环节,直接用于支付,但这类资金均未纳入M1统计,导致现有的M1统计口径相对较窄,无法客观反映狭义流动性的情况。
另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行叠加存款监管趋严,导致存款资金转移至银行理财等资管产品。在“打击高息揽储”和“防止资金空转”的背景下,货币供应量以及存贷款增速很难快速回升,但实际上金融支持实体的质效反而有所提高。
潘功胜直言,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货币政策方面,明明认为,总体还是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也提供了丰富的选项。除了常见的降准降息以外,还可以关注后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持续推进,未来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有望优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的流程,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稳定市场波动。
明明还称,未来央行开展国债操作也会是双向的,与一些发达经济QE操作的不同,有收有放的流动性管理将有助于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也有助于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传递更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能够比较顺畅地传导,但也有一些可待改进的空间。”潘功胜表示,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
比如,央行政策利率的品种还比较多,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利率关系也比较复杂。潘功胜直言,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同时,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专家介绍,此前央行的政策利率包含短期政策利率和中期政策利率。从近年实践看,短期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政策利率的引导效果较好,而此前作为中期政策利率的MLF利率常与同期限市场利率走势出现一定偏差,市场可能会对此感到困惑。
“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验看,中央银行主要聚焦于管好短端利率,中长期利率通常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效果更好”,专家表示,因此逐步淡化MLF利率的政策色彩,进而理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是下阶段健全利率市场化调控机制的重要方向。
潘功胜还称,调控短端利率时,中央银行通常还会用利率走廊工具作为辅助,把货币市场利率“框”在一定的区间。目前,我国的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上廊是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廊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总体上宽度是比较大的。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定价的作用,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利率走廊宽度相对较大,约为245个BP,明显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市场分析认为,这种较宽的利率走廊制度安排有其历史合理性,主要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定价的作用,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但这也伴随有一定权衡,市场对央行的利率调控合意区间不是特别明晰,心中不是非常托底。
潘功胜表示,从近段时间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市场利率已经能够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波动区间明显收窄。如果未来考虑更大程度发挥利率调控作用,需要也有条件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让市场心里更托底。除了刚才谈到的需要明确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