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恢复处置司: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有效途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5月14日,金融监管总局恢复处置司(全称为“机构恢复与处置司”)党支部发表文章表示,要按照金融监管总局党委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稳妥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防止风险外溢和扩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这是金融监管总局恢复处置司设立以来,首次公开发表文章。恢复处置司职责为:拟订相关高风险机构风险处置制度、标准、程序,对出现严重风险、难以持续经营的机构开展风险处置等工作。
金融监管总局恢复处置司党支部在文章中表示,要准确把握稳妥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工作原则: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全过程,是稳妥有序处置高风险机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地方党委政府承担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属地责任,有利于统筹化险资源,发挥相关主体各自优势,形成同向发力、齐抓共管、协调有力的处置工作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稳定。
二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按照市场化原则,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功能,促进金融交易转移承接,防止金融服务中断进而放大金融风险;严格依法保护相关利益人合法权益;依据相关法律和立法精神,坚决惩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处置效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
三是防止风险外溢。金融资产内涵重要的信息价值,具有“冰棍效应”,处置周期越长,资产价值贬损越大,风险外溢效应越强。一旦认定金融机构丧失自我生存能力,应立即启动处置程序,最大限度维护金融资产价值,防止风险扩大或蔓延。
四是降低道德风险。公共资源的介入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金融机构行为扭曲,必须建立早期干预与风险处置有序衔接机制,对问题机构采取强有力的早期干预措施,迫使其实施自我恢复,或利用市场资源促进重组,严格界定动用行业资金或公共资金的前提条件、程序和目标,尽可能降低公共资源投入,防止产生逆向选择和“破窗效应”。
五是分类精准施策。应统筹考虑单家机构风险严重程度、债权人特征、所从事行业的竞争性和可替代性、区域市场份额等因素,一行一策,一司一策,细化方案,精准处置,采取自我修复、促进市场化重组、外部救助、吊销金融许可证以及通过解散、撤销等方式退出市场。
金融监管总局恢复处置司党支部还表示,要建立健全常态化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一是推动金融风险处置立法。制定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金融风险处置触发标准、决策程序、执行机制、处置权利和工具、资金保障、损失分担和责任分工,建立行政机关主导、央地协同配合、行业保障基金参与、司法部门托底的处置框架,实现行政处置与司法处置有效衔接。推动严重金融违法行为入刑,为严厉打击金融风险背后的犯罪行为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明确处置责任分工。压实机构、股东和高管风险处置主体责任,积极采取弥补损失、补充资本等自救措施。地方党委政府承担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责任,统筹当地资源参与中小金融机构处置,统筹做好不良资产清收、追赃挽损、追责问责、惩治腐败、打击犯罪等。中央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党委政府同责共担、同向发力、同题共答,为金融风险处置创造适宜货币环境、提供监管政策支持,司法部门提供相应的司法保障。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依法依规提供处置资金。
三是充实处置资金来源。探索建立多层次资金保障机制,明确不同主体承担损失的责任和顺序。坚持自我纾困资金优先吸收损失,压实金融机构、股东责任。积极探索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的有效途径。健全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补充机制,支持行业保障基金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参与风险处置。
四是贯通早期干预和风险处置。严格按照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要求,坚持治已病与防未病相结合,加强金融风险常态化排查、监测预警和源头管控,及时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具有硬约束的早期干预机制,对触发条件的机构果断采取强制性监管措施,并明确整改时限要求,防止小事拖大。统一规范高风险金融机构认定标准,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及时启动处置程序,扎实稳妥开展风险处置。
五是一体推进改革化险。切实做好风险处置后半篇文章,对完成处置“摘帽”的高风险机构,制定专门监管方案,明确一段时间内特殊监管安排,遏制风险反弹回潮。支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全面加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党的领导,选优配强管住高管人员,健全公司治理机制,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平衡好盈利性与功能性,彻底扭转“挣大钱、挣快钱”激进盲目扩张的惯性思维,防止“穿新鞋走老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